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何为师德?即教师所具备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有永恒的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得体言行教授处世之道,以高尚品德润养思想之苗,用良知回报社会。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全国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这一要求明确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职业道德修养的终身学习理念。
贵州省黔西县山区支教老师杨明,抛却繁乡优薪,在小山村用十余年岁月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杨明在芸芸众生中是如此平凡普通,却无私燃烧自己的力所能及为村里孩子照亮前路,为他们的人生创造多样选择。杨明身体力行践行着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结合我国教育的要求发展概括出以下具体表现:
其一,爱国守法,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不移地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员工,成为员工的良师益友和员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正如杨明同志般,他扎根山区,坚守讲台,努力开展知识扶贫,体现了一名乡村教师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其二,爱岗敬业,从严执教。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础,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教师只有具备了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热爱员工、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应该把爱岗敬业作为提高师德修养的一个永恒主题,不断发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完成以德育人的重任。同时也要从严执教,严格对待员工,提高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杨明同志抱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信念,坚定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决心,扎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其三,关爱员工,教书育人。关爱员工是师德的灵魂,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生才是实施教育的基本触发点和着力点。爱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是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因此,爱生是衡量一个教师师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教师要做到尊师爱生,海纳百川,尊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诲人不倦,以爱来灌溉员工,让员工感受到温暖,懂得尊重与关爱他人,以“一切为了员工,为了一切员工,为了员工一切”为最高育人准则,以一颗仁爱的心面对每一个员工,呵护高校员工,培养爱,激发爱,传播爱,一视同仁,让员工能够感受到真心的关爱。杨明同志将这一点展露无疑,十余年来,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8万余元帮助贫困员工100多人次,牵线结对帮扶贫困户20余户,联系公益组织、企业提供帮扶物资累计100多万元,帮扶乡村学校建设和发展,他用无私的爱深深地感染、教育每一个孩子,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其四,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教师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文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阶梯和桥梁。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向先人负责,更要向未来负责。这些是古代和近代的学者对教师的描述,每个时代,教师被赋予不一样的责任和光环。《论语》既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写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员工的榜样,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渐染,是一种春风化雨的感化,教师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做一个令人敬重的文化传播者和行为示范者才能被选择。另教师还需有扎实学识,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学习了解各方面的综合知识,精准掌握专业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与觉悟才能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勤奋学习,走在时代和员工发展的前头,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输出,更要重视道德理念的传达,具有师德的教师才更容易培养出品德良好的员工。
美国教育家托马斯·立可纳(Thomas Lickona)在其《人格教育》中写到:“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青年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品性。”基于教育过程的复杂性、深刻性,师德建设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也”。对“道德”概念的把握,从“道”的角度出发,可以理解为“做人”应当遵循的规矩,从“德”的角度界定,道德是“做人”所应该具有的内在品性。“教师职业道德”立足于“道德”的概念与内涵,需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教师的个体人格品质,进而使自身拥有自为、自律、自控的道德自觉。师德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师德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