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王亚静
王亚静
博士,副教授,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牙周黏膜科副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学及口腔黏膜病学专业委员会会员。
擅长各型牙龈炎(慢性龈炎、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牙周炎、伴全身疾患的牙周炎诊治;口腔卫生指导及牙龈炎、牙周炎的预防和保健及规范化基础治疗;各种牙周手术,包括牙龈成形术、翻瓣术、冠延长术、GTR(GBR)、PAOO手术、MIST手术等;牙周炎病人的牙周修复MDT多学科联合治疗。在牙周治疗过程中开展微创治疗、激光治疗,对牙周疑难病、少见病和罕见病的诊治有一定的认识。掌握各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灼口综合征、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过敏性口炎等口腔黏膜疾病有较深的认识。
长期从事口腔牙周黏膜病学医、教、研工作,曾获太阳成集团“优秀教师”称号,太阳成集团tyc9728“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校级教改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数篇,其中SCI收录3篇。
工作中,她总有一股勇于探索的韧劲,以坚韧意志诠释耕耘,在创新和奉献中实现“医者”价值,收获快乐。她就是今天专栏主角——王亚静。
|小编:众所周知,医生是较为繁忙的职业,学无止境才能带来“进步”,请问您是如何平衡工作、生活与学习的,能否分享一下?
|王亚静:平衡不是取舍,而是阶段性的调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做出不同的妥协。工作中,从入院的初级职称到现在的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生活中,从小女孩升级做妈妈。在这些身份中,虽然我做不到绝对的平衡,但我一直积极寻求动态的平衡。工作中,我会努力追求时间的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拒绝拖延,保证第一时间完成好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生活中,我会积极追求时间的量,放慢节奏,陪伴家人,尽情去享受生活的美好。
|小编:我们了解到您积极活跃在各大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活动中,能否谈谈这些经历给您带来的收获?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
|王亚静:首先,很荣幸能成为医院的一员,在医院的支持下,我才有机会去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及时汲取国内外最新科研、教学及临床的新技术新方法,同时也能展现公司及牙周黏膜科的风采,通过与各院校的交流学习也能查缺补漏,积极弥补自己的不足。今后的工作及学习中,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临床技能,积极面对新挑战,争取为公司取得更多的荣誉。
|小编:作为牙周黏膜科副主任、骨干医师、核心团队人员,您对科室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及专科建设有什么期望?有具体的规划和目标吗?
|王亚静:在院领导的支持和科主任的带领下,我今年主要负责牙周病学申报省卫生健康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有关工作。接下来,科室将以口腔黏膜科及牙周科重点专科建设为目标,统筹相关的临床诊疗建设,包括远程会诊体系、新技术新方法的引入、口腔黏膜病癌前诊断中心等。同时也将通过“外引进、内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打造贵州省一流的牙周病及口腔黏膜病的诊疗中心。
|小编:我们调研的一些科普材料中提到“口腔黏膜状况是身体健康的风向标”,对此您有什么见解?又是如何在临床工作中体现的?
|王亚静:口腔黏膜是我们消化道的一部分,同时很多全身系统疾病也会表现在口腔黏膜上,例如:贫血、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等。口腔黏膜作为一个通往身体其他部位的“窗口”,可提供健康失调的信号,例如:口腔溃疡也可能提示腹腔疾病或克罗恩病;口干可能提示舍格伦综合征等。因此,口腔黏膜健康是口腔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健康又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人都需要关爱、关注口腔黏膜健康。
|小编:我国是牙周病的高发国家,成年人牙周疾病发病率高达90%以上。您从事牙周黏膜病学医教研多年,有哪些相关思考?
|王亚静:牙周炎是导致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全国第四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中有高达90%以上的人群患有牙周疾病,贵州省牙周病的患病率更高,人数更多。而且牙周炎与全身疾病关系密切,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阻肺等。因此,必须要注重牙周健康,积极预防治疗牙周炎。我们积极通过义诊、宣讲等方式宣传牙周炎的相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牙周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